垃圾徵費|謝展寰:同意倘回收率高不用重推徵費 加快建立減廢文化增回收配套

社會

發布時間: 5 小時前

最後更新: 5 小時前

分享:

分享:

謝展寰指,近月回收量飆升,會趁機建立減廢回收文化(梁偉榮攝)

早前推行垃圾徵費引起不少爭議,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接受本報訪問時,坦言向特首建議暫緩徵費的決定,心情複雜「唔開心」,但認為是正確決定。他說,同意若回收率高,沒必要推行垃圾徵費,如今見到市民近月對回收熱誠大增,今年「綠在區區」及廚餘回收量分別較去年多6成及8倍,將重點加大回收配套及建立減廢回收文化,同時優化徵費政策,待時機成熟再考慮重推,但無法設下硬指標。

謝展寰指出,第二個垃圾焚化爐可望提早於2030年啟用,連同加強減廢回收,2035年零廢堆填並非「不可能任務」。

今屆政府延續減廢政策,但一再押後的垃圾徵費觸礁,一直籌備徵費工作的謝展寰指,先行先試發現法例未能涵蓋全部情境,「係執行上唔知點做嘅問題」,加上前綫清潔工擔心誤堕法網、飲食界經營負擔、護老院尿片等問題,最終他向特首建議暫緩推行,形容心情複雜,「梗係唔開心啦」,更有人指已經立法,籲他「咬實牙根」照做,但他認為市民反對比例高,客觀上亦有很多執行問題,暫緩才是負責任、正確做法。

不過他說過去數月宣傳回收減廢並無白費,市民對回收減廢支持度大增,有「好積極現象」,今年上半年「綠在區區」的回收量按年升約6成,而5月家居廚餘回收量更是去年平均數的8倍,謝展寰認為是一個好契機,在社會建立減廢文化。

當局加強宣傳教育,開展「回收@校園」活動,已有逾300間中小學參加,涵蓋80萬至90萬學生,教導學生在家分類回收,帶回學校派員收取,自小培養減廢文化,以「小手拖大手方式」,由子女感染家中父母。另外為增加回收吸引力,「綠綠賞」積分將可換領超市禮券,他料可再推高回收率,為重推垃圾徵費打下根基。

外界對是否重推垃圾徵費有不同看法,謝展寰說:「有人同我講,『謝局(長),如果到時啲回收率真係升得好好,咁搞咩嘢垃圾收費啊?』咁我話『係啊,如果收得好好就唔使啦』,但我唔係話我唔做啊,變咗重點擺返喺回收先。」

(資料圖片)

他說,政府會持續擴大回收網絡及優化徵費政策,但無法就重推定下硬指標,要視乎整體社會氣氛,「(推行垃圾徵費)有兩條腿,一條腿係計劃本身,另外一條係社會接受度或者成熟程度,呢兩個都係關鍵。」他說,未來會不時評估社會對徵費的理解及支持度,「當氣氛係好成熟、啱嘅時候,政府先會考慮推出。」

至於是否要調整減廢規劃,謝展寰稱現時「潑冷水」並不合適;又指本港現時每日逾1.1萬噸家居垃圾要堆填處理,並透露第二座焚化爐可提早至2030年啟用,屆時兩座焚化爐可處理9,000噸垃圾;若可進一步減廢,尤其近月廚餘回收大增,再減少2,000多噸垃圾非不可能任務;但他認為要兩手準備,「當然我地做嘢唔係買大細,我地會計劃埋起第三個,如果發覺做唔到會起第三個」,另會視乎效果及進程如何,再審視何時或是否再用垃圾徵費此工具。

(資料圖片)

今年4月推出首階段禁止即棄塑膠亦引熱議。謝展寰說,現時有逾8至9成小型食肆轉用合規餐具,其餘正在清貨,並有快餐店指,已有8成顧客外賣「走餐具」,另有2成餐廳不再提供餐具,生意亦無受影響,相信走塑文化已在社會形成,認為有關工作「都係幾好」。至於第二階段管制,他說會待有合適替代品時才推行。

記者:吳雋妍、黃小冰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